我努力於不看盤、少交易 你呢?
在證券市場上有兩種極端的交易類型,一種是天天看盤交易,期望透過積極的交易提高整體的報酬率表現,另一種則是沒事就不看盤不交易,期待透過減少資金周轉的次數,強迫自己在每次投資時能有準確出手,並跟隨著企業的獲利成長。
-\-\-\-\-\-\-\-\-\-\-\-\-\-\-\-\-\-\-\-\-\-\-\-\-\-\-\-\-\-\-\-\-\-\-\-\-\-\-\-\-\-\-\-\-
波克夏的股東會直播即將於5/4開始,股魚跟Yahoo 合作進行一系列價值投資跟存股的撰文活動。
完整全文:http://bit.ly/2VbZd4l
-\-\-\-\-\-\-\-\-\-\-\-\-\-\-\-\-\-\-\-\-\-\-\-\-\-\-\-\-\-\-\-\-\-\-\-\-\-\-\-\-\-\-\-\
本身是個價值投資的愛好者,原因無他,沒有時間也不想天天盯著交易數字看,自身的經驗告訴我盯著盤勢看的時候會有一種很莫名的焦慮感,不做點事情(交易)會渾身不對勁,當在工作與投資徘徊之際價值投資的理念邏輯深深打動了我,一個認同企業經營成果最終將回饋給股東的人。
用個簡單邏輯來看,當手中的持股所對應的企業價值是100元,當企業隨著時間不斷的壯大而同時企業價值也跟著增加到1000元時,那麼股東獲得的報酬理應有等比例的幅度增加,這樣很符合邏輯。對一路走來以學習理工邏輯為我來看,這種演進邏輯合理的東西就很符合想法。
頻繁交易是一種成癮性的習慣
而投資的另一種方式是頻繁交易,透過不斷的交易獲得報酬率增長的機會。既然要不斷的交易那麼指標訊號容易取得且頻繁出現是必要的資源,這個部分就很精彩了。
市場中有許多指標都是講著類似的效果,像是KD、MACD、RSI、DMI、BIAS等族繁不及被載,都可以再細切為以分鐘為基礎或以小時為基礎來提供買進的訊號。
這樣的工具邏輯以指標訊號為主,企業主體的狀況如何就不是考慮的重點。也就是說企業本身就算是有危機、經營不善、淘空等問題都不是重點,只要有訊號只是可以賺錢就行了,這樣的邏輯對於一個重視企業經營價值回饋的人來講,著實無法接受。
-\-\-\-\-\-\-\-\-\-\-\-\-\-\-\-\-\-\-\-\-\-\-\-\-\-\-\-\-\-\-\-\-\-\-\-\-\-\-\-\-\-\-\-\-\-\
🔥🔥🔥訂閱服務 - 沒有廢話,只給你關鍵資訊
點此前往: http://bit.ly/2qTQKRP